二、游戏疗法的发展及相关理论
成人的语言是字词,而儿童的语言可能是游戏。对儿童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活动,它还蕴涵着丰富的含义。因此,游戏是人们了解儿童的另一种重要媒介,游戏疗法最早也是来源于对儿童的心理治疗。
(一)开创者及其理论
1919年,哈哥赫尔玛斯(Hug-Helmuth)首先将游戏应用于对儿童的治疗。1932年,梅勒妮·柯琳(Melanie Klein)把游戏作为对儿童的吸引而将其融入到对儿童的系列心理治疗中。后来,奥托·兰克(Otto Rank)发展的游戏疗法强调出生创伤(birth trauma)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塔夫脱(Taft,1933)、艾伦(Allen,1942)、毛斯塔卡斯(Moustakas,1959)认为游戏治疗应该在安全的环境中给儿童与治疗者之间建立安全的、稳固的关系的机会。他们的方法关注的是儿童与治疗者之间的关系,不再重视过去事件的影响,这仍保持着与心理分析理论的重要联系。20世纪30年代末,兴起了结构化的游戏治疗浪潮,游戏疗法被看成是言语的直接替代物,它以分析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强调游戏所具有的治疗价值和治疗者在决定治疗进程和关键问题时发挥的积极作用。如利维(Levy,1938)发展的释放疗法(release therapy),给儿童提供材料,让他们重演创伤事件,以达到治疗儿童特定创伤的目的。再如所罗曼(Soloman,1938)开发的用于冲动型儿童和攻击型儿童的积极游戏疗法(active play therapy)也认为,通过游戏来表达愤怒和恐惧,可能导致更为社会所接受的游戏。继这一浪潮之后,汉伯利爵(Hambridge,1955)赋予了游戏疗法更强的指导性,儿童在游戏中直接重演事件,以达到“释放”的目的。
(二)儿童中心游戏疗法
儿童中心游戏疗法的概念来源于罗杰斯的研究和他所发展的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d therapy)。罗杰斯扩展了他对咨访关系的研究,提出了非指导性疗法(non-directive therapy),后来他又将非指导性疗法改称为来访者中心疗法。人类个体对自己的体验或者经验,有一种天生、内在的机制或者手段,罗杰斯把这种手段称为机体评估过程(organism valuing process),作为一种反馈系统,它使个体能调节自己的经验,朝向实现化倾向,达到维持、增长、完善和发挥生命潜力的目的。他相信,每个个体内部都有巨大的潜能,这些潜能促使人们自我理解,调整自我概念、基本态度和自我导向性行为。在治疗过程中,最具有治疗功能的不是技术,而是咨访双方之间发展出的相互信任、无条件接纳的良好咨询关系。只有创造一种有利的良好咨询关系氛围,这些潜能才可得到发挥。罗杰斯将这种解决自身问题、成长和治愈的能力叫做自我实现(self-actualizing tendency),并提出促进这种成长和取得良好治疗结果的三个必要条件:
(1)一致性(congruence),指治疗者的自我意识和真诚,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能明确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并能开诚布公地与来访者进行交流;
(2)无条件的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指治疗者把来访者看成一个有发展潜能的人来关注,承认他的所有能力;
(3)共感的理解(empathy understanding),指尽力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以一种适合来访者语言和目前心境的方式与来访者交流情感和思想。
此外,罗杰斯在实践中还特别强调治疗关系中应遵守的一些原则:倾听他人,被他人倾听,真诚地表达自己,发现他人的真实,给他人自由,获知他人关心,接纳和尊重自己。他所倡导的来访者中心疗法融合了这些原则,最终打破了治疗者和来访者之间传统的等级关系,而建立了一种平等的交流关系,促进了来访者的成长。20世纪60年代,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罗杰斯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影响有所下降,但到了20世纪末期,人们重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昇教授箱庭疗法研究推广应用中心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